欢迎访问高考研究与服务网站,您的参与对提升课题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至关重要,恳请您多提宝贵意见建议。 

搜索
搜索
当前位置:
首页
/
/
强基计划,三年转凉?

研究任务

强基计划,三年转凉?

  • 分类:研究任务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7-05 10:35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

强基计划,三年转凉?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分类:研究任务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22-07-05 10:35
  • 访问量:
详情

强基计划实施的第三年,报考就凉了,人数腰斩百万。

人们还记得,2020年,实施了近二十年的自主招生全剧终,代之以强基计划初启动,人们还期待一流名校招生格局的大变天呢,这才几年。

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都是一场尖子生的角逐,过于狂热固然令人担忧,惨淡经营也不应是正常状态。如果将之比作市场交易,暴涨暴跌都不好。

人们不禁想问,自主招生没摸着石子过完的河,强基计划能蹚过去吗?

强基遇冷

2022年强基计划报名结束,相比去年报考人数直线下降了100多万人次,成为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报考人数最低的一年。

除了2022年首次开展强基计划招生的湖南大学、东北大学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3所高校外,其余学校报考人数均有下滑。

实际上,2022年强基计划的宣传,是三年来最密集的。相比前两年公众的误读,强基计划的招生特色如今明晰许多。

只不过,在首届报考人数超百万人次时,大多数高校均没有招满计划,出现报名热、招生冷的现象。如今,强基计划或面临报名冷、招生冷“双冷”局面。

高校招生有学校的算盘,学生报名强基计划也有自己的小九九,非理性狂热背后是价值取向的错位难题。

2020年首批强基生入学,人们就发现强基计划首届招生大范围遇冷。过去的经验,能够帮助我们洞悉未来。

当然,原因千千万,关键因素向来只有一个。

强基计划将招生专业局限在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及历史、哲学、古文字学等基础学科,大部分试点高校都有本科不能转专业的限定,意图非常明确。

而考生对专业选择存在明显偏好,基础学科毕业后直接就业的机会狭窄,过去两年间,不少考生在选择“冷门”“热门”专业的比较中放弃了强基计划。

自主降温

自2020年起,教育部不再组织开展高校自主招生工作,启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,简称“强基计划”。

强基计划,着眼点在一个“基”字上。基是基础学科的意思,即加强数理化文史哲。强基计划试点高校皆为“一流大学”建设高校,在基础学科领域都颇具实力,即用一流大学的一流专业为该计划保驾护航。

强基计划启动,相应的是自主招生取消,新老交替。

曾几何时,自主招生也很狂热。60分优惠、降一本线录取、论文专利通道,诱惑驱使下,自招报名人数逐年递增,直到前几年被紧急踩下一脚刹车。

取消自主招生的传闻早已有之。在正式取消自主招生之前,教育部曾不断下文,收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。与此同时,强基计划的雏形渐渐浮出水面。

从2003年开展至2020年取消,自主招生度过了近20个年头,受过追捧,有过争议,最终落幕。

在2015年以前,因为关注度低,弄虚作假的重灾区在保送和政策性加分,自主招生还是一块未被污染的湿地。

从2016年到2019年,自主招生可谓是年年“打假”,然而“道高一尺、魔高一丈”,自主招生似乎走不出治乱循环。

辞旧迎新

不可否认,自主招生直到被废止之时,依然存在很多问题,但真的一无是处吗?

学界认为,自主招生出现了问题,可以组织专家和高校进行专题研究,查漏补缺,让政策更为完善,而不是戛然而止,因噎废食。

自主招生到底有没有效果?最直接的标准,无疑是自主招生是否让高校招到了更优秀的人才。

强基计划破壳而出,弥补自主招生漏洞,看上去生机勃勃,但就真的一本万利吗?

至少从强基计划实施三年来看,遇冷的速度似乎较自主招生更甚,似乎也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。

无论自主招生还是强基计划,都是高校和学生之间的一种博弈。高校想招更优秀的学生,学生想去更好的高校,两者只是看起来合拍。

自主招生毕竟探索了18年,有失败的教训,也有成功的经验。强基计划作为自主招生的接棒者,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。

自主招生实施以来,高中教育有了一个重大变化,高校不再是旁观者、学生不再是考试机器。通过自主招生,高校与考生之间发生互动,产生交流。

学者普遍认为,强基计划可以继承自主招生的“精髓”,最应该是自主招生模式中学生与高校之间双向选择的自主选择权。

结语

一项新的教育改革,当然不会刚实施三年就转凉,只能说信息披露越来越充分,参与者选择越来越理性。如果想好了不盲目,高校怎么会招不到想要的学生,学生又怎会上不到想去的学校?方向对了,路就走对了一半。

 

上一个:
下一个:
上一个:
下一个:

友情链接:中国高等教育学会

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 

 网站版权所有:《山东省深化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跟踪评估与动态调整研究》课题组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鲁ICP备2021005105号